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道教版画丛刊 出版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道教版画丛刊》出版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许抗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朱越利、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刘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罗琳、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马文大、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强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守诚等专家学者出席。
《道教版画丛刊》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由原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周心慧先生依托依托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大型收藏机构,以深厚的学术素养,穷数年之功,整理、编纂而成。该书兼具资料性、学术性,填补了中国古代道教版画研究的空白,突破道教图像学研究的瓶颈。
《道教版画丛刊》选录宋代至清末道教版画代表作百余种,是中国古代道教版画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自元代至清末的漫长历史时期,在题材上囊括了神仙图谱、修真图、洞天福地等领域,在艺术风格上涉及了平阳、建安、金陵、徽州等派别,其刻书机构包含了官刻、私刻、坊刻等类型,所收百余种道教著作很多是难得一见的孤本、善本,绝大多数是首次刊布。相较于其他版画汇编,仅收录一种或几种,仅涉及同一主题,本书在内容上更为丰富。
在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道教版画丛刊》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
四川大学朱越利教授在发言时指出:道教与古代美术的渊源颇深,而版画作为道教艺术的一大门类,普及性最为突出,对于道教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多年以来,学界对于这一课题较为忽视。《道教版画丛刊》的编纂和出版有助于更为完整地呈现道教图像体系,对于思考道教艺术的特质,如何建立道教图像学,乃至于道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如何定位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
国家图书馆陈红彦研究馆员在发言时坦陈:受限于古籍保护的要求,普通读者查阅相关古籍确实存在不便。周先生结合自身对道教版画的研究,全面搜集代表性作品,精选版本,并通过影印的方式,使其化身千百,满足了研究者的相关要求。
清华大学刘蔷研究员认为:周心慧先生研究古代版画多年,著作等身,是该领域的大家,由其编纂《道教版画丛刊》,可谓得其人。《丛刊》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道教版画的艺术成就,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会起到积极作用。道教版画虽然以瑰丽的想象著称,但毕竟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不仅是研究古代建筑、服饰、礼仪、制度、民俗、经济的素材,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工艺史、印刷史的重要对象。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罗琳先生在发言时强调文献整理应该注重版本。《丛刊》在这一点做的很到位,在各书提要中梳理其版本系统,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增加了自身的权威性,值得肯定。
首都图书馆马文大先生深情回忆了自己与周心慧先生的共事经历。他指出,此前的版画整理和研究,更多地是从时代、地域、流派出发,而周先生从类别着手整理、研究古代版画,更能反映相关主题对艺术形式的影响,为版画研究确立了新的范式。《丛刊》是周先生在新领域的开拓,令人钦佩。
中国人民大学姜守诚教授认为,《道教版画丛刊》是道教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国内的道教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推开,但研究者大多出身于哲学系,长于玄思,较多地侧重于义理、历史、典籍。近年来,受西方学术界的影响,国内研究者对道教图像学的研究有一定进展,但多集中于道教造像和壁画,对道教版画的研究较为薄弱。《丛刊》汇集了道教版画最为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对其内容、价值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强昱教授认为,道家、道教文化对传统美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代山水画是以道家思想为依托;而最具普及性的美术作品——年画,则以道教文化为母题。道教图像学研究方兴未艾。举例而言,《中华续道藏》未能列专题收录,四川社科院李远国研究员曾指出这一缺憾。《丛刊》所刊发的图像及对其内涵的释读,有助于全面揭示古典的精神世界,必将给道教研究乃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带来全面革新。
著名哲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抗生指出:道家、道教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包容性特别突出,佛教的传入、理学的兴起乃至三教合一都得益于此,就此而言,道教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崇尚自由,注重和谐,对于古代艺术有深刻影响。《丛刊》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道教版画艺术,前无古人,值得欣慰。许先生提出希望:出版社将《丛刊》推向海外,扩大其影响;作者在《丛刊》基础上进一步压缩,出版面向大众的普及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常务副总编刘凯先生对各位专家参加座谈会表示感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出周心慧先生的《道教版画丛刊》。出版社组织优秀的编辑力量,邀请著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进行整体设计,力图不辜负周先生的心血。他表示,下一步会做好《丛刊》的宣传和发行工作,让更多的读者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