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
黄龙山处于丁山老镇北面,为鼎山三足之一脚,因山石呈而得名。后因城镇北移东扩,现几乎变成了鼎蜀镇的中心。黄龙山因紫砂泥闻名,黄龙山的紫砂泥被认为是紫砂泥的标准答案,但是黄龙山主体紫砂泥的开采相对于几千年的制陶史来说,还没有几天的光景。1940年代,大水潭宕口被水淹没,甲泥开采的游击队和小规模的正规军才转战到这里。 黄龙山在丁蜀绝对是标志性的地方,紫砂资源优良而且丰富,但在黄龙山主山却没有发现在丁蜀几乎随处可见的古龙窑,似乎是很奇怪的事情。但根据古龙窑筑建所要求的自然条件来看,显然这里很不适合的条件,因为没有河,运输陶器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黄龙山在地质上是典型的沉积岩地形,的石头规制平整,一层一层地采下来,是建房子的好材料。由于地壳的运动,黄龙山突兀了出来,在这里采石总比从地下挖简单得多,于是,丁蜀的先民就纷纷来此取石造房。 但是,人们发现,夹在黄石之间深颜色的石头极容易风化成粉,无法建筑房屋,于是弃之一旁不用。偶然,有人用此粉拌水和泥垒灶烧饭,不经意地发现此泥不仅可以烧结成型,而且烧结之后硬度很高,不漏水。阳羡陶器,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发明了。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猜想。 无论如何,黄龙山最早的开采,目的绝不是甲泥或者紫砂泥。因为直到1955年,黄龙山上才被私人零星开采挖出15个宕口,这些宕口也就一米多宽,采掘量十分有限。1954年,国家组织成立紫砂生产合作社,1955年7月,成立了宜兴采矿公司,11月,接管了这些小宕口,到1956年4月,宣布成立黄龙山矿场,黄龙山才登上紫砂历史舞台的中央。 1958年下半年,原来的红旗宕被改造成了1号斜井,宽1.8米,高2.2米;1965年改造了2号斜井,主井标高11米,副井标高14米;1972年新建黄龙山4号斜井,每层开采,开拓深度36米,分层7米(1982年5月又兴建了二期工程,直到1990年代中期);1979年8月,开始建黄龙山5号井。1980年代中期,紫砂热在港台兴起,一时紫壶鸡犬,丁蜀紫砂人也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从此改井掘为露天开采,一时产量大增,一些稀有的紫砂泥品种也纷纷出现。黄龙山紫砂矿源的正宗地位开始确立。 黄龙山出产的紫砂矿泥 名称 原名 泥色 烧成后颜色 紫泥 青泥 偏紫红、天青色 暗红色 底槽青 底槽青 紫色 深紫红色 红皮龙 野山红泥 红褐色 红色 白皮龙 绿中带白无光泽 灰 本山绿泥 绿色脂润有光泽 红麻子 紫泥中带白色斑点鸡眼 红色中有麻点 白麻子 近白皮龙,绿中有紫色斑点 青有紫色麻点 乌泥 黑色 灰黑 1990年始,做市的商人高位出货,紫砂壶价格也演出了高台跳水的一幕,许多跟风者被套牢,一时怨声载道。在丁蜀,紫砂业也遭遇寒冬,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势。穷则变,变则通。正逢国家体制改革,紫砂工艺厂刚过而立之年,但作为公有制的紫砂工艺厂却寿终正寝了。无论是有远见的,还是走投无路的,许多人借改制之机想尽办法将紫砂资源转化为己有,或承包经营,或低价囤积紫砂泥。 果然,峰回路转,2000年后,茶文化在经历了多年到处星星点火之后,在保健之风的吹佛下,终于呈燎原之势,且一浪热过一浪,作为最适茶的茶具,彷佛一夜就从冬天直接进入了夏天。物极必反,2005年,政府颁令,紫砂矿禁止开采。但贵难得之物,必使民为盗。 今天的黄龙山,似乎只剩下残缺的臂膀,之后,揽着一弯清澈温柔的美人,安静地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