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代名窑东瑶周瑶窑址
[日期:2015-02-10]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大 中 小] 窑址位于海沧区东孚镇东瑶村及周瑶村,二村南北相连.坐落于方圆约4华里的丘陵台地上,相对高度15-30米。 东瑶窑址于1981年调查时发现.包括东瑶窑址和周瑶窑址。是厦门市较早发现的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之一。东瑶窑址分布于台地中部及东南部.周瑶窑址处于台地东北部。台地四周为低矮农田,东面过芸溪由西北向东南流入马鸾海湾,北侧地下蕴藏丰富的高岭土资源.至今仍开采不断。 经调查,东瑶窑址遗物分布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中部堆积因建盖小学及村委会基本破坏,墙垣及房基下残存碎瓷片,东南部分布较集中,范围广,许多房舍及村道建于废弃的窑址和堆积层上,房前屋后瓷片、窑具俯拾即是.东南端由遗物堆就的坡面高达10米。村民黄氏屋后半坡发现一段保存尚好的龙窑遗迹,残长4.5米、宽2米、高1.8米.直壁券顶,墙基为夯实粘土加垫细砂碎石、海蛎壳等,墙体由长方砖错缝平砌。窑内摆放密集匣钵柱群,每柱叠放匣钵1 2-1 5层。周瑶窑址遗物散见于台地东北部两座凸出相连的红土坡山岗及坡下农田、沟壑,面积约6千平方米。山岗裸露4条龙窑残迹.残长1.5-6米、宽1.8-2.4米、残高0.1-0.5米.窑炉终年受风雨侵蚀、冲刷而保存状况极差。 东、周二窑在胎釉、器型、装饰及烧造工等方面基本相同。以烧造青瓷为大宗兼少量黑釉、褐釉及酱釉瓷,胎质灰白坚致细腻,或呈色浅灰、体轻疏松。采用蘸釉的施釉方法,釉多不及底或仅及口沿下,釉脚线不齐,圈足旋挖草率,足端平切,底心乳凸往往被旋削成小平台面。常见器内口沿或底部有单圈弦纹或圆凹印痕,装饰有花纹的器物约占半数,即器内刻划疏简卷草纹、梳篦纹、篦点纹或外壁饰成组粗篦纹。器物以碗、盘、碟居多,还有盏、洗、钵、杯等。 东瑶和周瑶窑址烧造时间长,规模大。产品,品种兼有青瓷及黑、褐釉瓷这是福建宋元窑址较为普遍的现象.明显是受到当时饮茶风气和福建建窑黑釉器盛烧的影响。器物工艺特征、装饰及器型方面与同安汀溪窑极为相近,如底足处理为无釉露胎、玉环式圈足、足端平切、底心小平面及器内压印圆凹痕等。卷草梳篦纹是此二窑的装饰特色,其刀法流畅,线条简练,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性,无论手法及纹样都与同安汀溪窑如出一辙,同属于同安窑青瓷系。 198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公路,西至山坡顶,南至瑶山宫,北由山坡顶老榕树延长100米为界。